目前分類:養小孩不簡單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時間分配表.png

在這張表格還沒出現之前媽媽我就是麵麵的時間管理者~>_<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6881.JPG

前陣子天氣一下冷一下熱,這個月幾乎一個星期或二個星期麵麵常常往診所跑!~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602.JPG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李岳霞

新玩具?新衣服?新電玩遊戲?購物?多數父母都致力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質生活,但這麼做,是否真能讓孩子快樂?

英國研究發現:令孩子最快樂的事其實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戶外玩耍。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洪蘭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教養文章分享-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文/洪蘭】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父母的老命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PART1.「爸爸」是孩子成長的良伴

現代越來越多的家庭是雙薪模式,代表著家中經濟的提供者不再只限於父親;而家中父母的角色在可能互換的情況下,家庭成員間的結構也會跟著改變並創造新的關係和思維。

杏語心靈診所表達藝術治療中心主任蘇湘婷表示,孩子是爸爸和媽媽共同的結晶,缺一方都無法孕育出來;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上天也賦予了雙方角色必須負起的責任。

寶寶該由誰照顧? 

0~3歲的寶寶會從穩定的對象中,尋求需要依附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會影響寶寶的人格發展及對外建立的情感;要使寶寶有更穩定的成長發育,爸爸和媽媽就應擔任寶寶的依附對象。

除了在寶寶3歲前,父親投入照顧可建立與寶寶間良好的依附關係外;寶寶在3~5歲時,父親角色還扮演了重要的階段性角色。

照顧者的必須態度 

雖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依附對象,但雙薪夫妻卻讓寶寶的依附對象改為保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因此,寶寶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就從爸爸媽媽轉移至真正的照顧者;而有著持久且穩定的情感的照顧者,也是促使寶寶穩定成長的關鍵。

所以,不一定是爸爸或媽媽來作為主要照顧者,而是看誰有足夠的照顧品質;照顧的角色要能完全投入在親職教養上,才能達到育兒照顧的最佳狀態。

依附角色的迷思

蘇湘婷老師表示,若照顧者必須留在家庭照顧寶寶,但並非自願且對此角色的存在產生許多抱怨與不平,那麼情緒的波動將影響照顧品質,進而影響對待寶寶的方式。這也就是傳統總認為寶寶就是該由媽咪負責,因此媽咪被迫放棄事業或工作成為專職媽咪,卻因不適應或預料之外而產生產後憂鬱症。

雖然不可否認女性的特質(比較會照顧孩子、並有天性會懂其需求)確實在回應和瞭解寶寶的生理需求上,有本能性的展現;但像是「敏銳覺察力」和「安撫技巧」的問題,也是可靠後天養成。

養育都是學習而來

媽咪被賦予照顧寶寶的天性,並不代表爸爸就無法與孩子進行親密的情感交流。事實上,只要爸爸學習將育兒教養落實並樂在其中,不僅可滿足內心的成就感,還能得到寶寶意想不到的回饋。

一般大眾對母職的刻板印象,不只反映出性別優勢,當然還有社會文化的育成和期待交織其中;如果爸爸也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孩子自信的建立及對外界的探索大有助益。

爸爸-是男人的新角色

傳統觀念裡,父親是家中的支柱也是孩子心目中不容被打敗的英雄,而「男主內、女主外」的角色模式也是傳統延續的觀念。隨著時代變遷,現代父親跟孩子的互動機會變多,爸爸也開始願意參與孩子的成長,並與媽咪一同分擔育兒責任。

於是,想知道如何促進親子關係,就從了解與學習當「爸爸」開始囉!從傳統走到現代,爸爸的角色和觀念上也有很大個改變;以下為古今兩類的區分比較。

「執法者」傳統爸爸 

1950年代前的父親角色多半只提供家庭物質等經濟開銷,親子教育及家庭情感的責任大都落在母親身上;也因此,傳統父親給孩子的感覺,多半是權威、剛毅,甚至是冷漠的印象。

湘婷老師碎碎念… 

傳統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媽咪也會自動將爸爸當作管教時的威嚇對象;最常聽到的像是:「你在不快點睡覺,等爸爸回來就會處罰你囉」、「爸爸要回來了,快把飯飯吃完,不然爸爸回來會生氣」等方式。

如此長久下來,孩子對爸爸就會有恐懼、害怕的感覺,所以也不太敢親近爸爸;或是有些孩子會在心裡認定爸爸是執法者,那麼父親與孩子之間自然無法建立親密的關係。

「男煮夫」新好爸爸

現代的雙薪家庭漸增,慢慢地也打破「嚴父慈母」和「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夫妻雙方會講求家事分工,孩子養育的角色亦不再只是女性的責任。有些父親工作忙碌,對於孩子的關注的確比較沒辦法長久孩;但身為有責任意識的父親,仍應隨時機會教育和陪伴。

爸爸可從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所見所聞,分享與討論這些事務的看法和現象等;或帶孩子做一些具有冒險性、充滿能量的活動,如跑步、溜冰、爬山等是媽媽比較不會從事的活動,以維持孩子的平衡發展。

湘婷老師碎碎念… 

蘇湘婷老師表示,雖然現代的年輕爸爸意識到父子互動的重要性,但因受限從小與父親傳統相處模式(爸爸只是家中經濟的提供者)的影響;有些新手爸爸很容易一下子找不到表達自己滿腔父愛的方法,媽咪也可耐心輔佐和包容指導。

「主動參與親子活動」是現代爸爸的第一堂課,主動瞭解孩子的成長而不一味的承襲舊有的教導方式。爸爸對於自身親職的責任,應該以「主動」教育孩子為方向,而不是只成為一位權威性的指標角色。

但父親與生俱來的儀表風範,還是必須注意維持,畢竟父親角色永遠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典型;當社會需求改變並影響家庭結構時,父親應隨時檢視和適時調整自己的態度跟行為。

PART2.缺乏「爸爸」,寶寶少了什麼?

蘇湘婷老師認為,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傳統認為在育兒教養中不起眼的「父親」角色,其實給孩子的影響相當大。

現代父親願意深入並大量的參與親子教養,不僅讓媽媽有了支持和討論的對象,亦增加夫妻同心投入的默契和教養的一致性;這樣的方式,對寶寶而言是最完整的成長環境。雖然許多爸爸已經慢慢了解到自己的責任歸屬,也會挪出許多時間來跟孩子相處,但仍有許多需要不斷努力的目標。

對寶寶影響的4層面

若缺乏父親角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層面相對會有什麼影響呢?蘇湘婷老師提供可能的影響,但不見得適用每個孩子;確切的影響結果和問題點,仍應在進行詳細評估和考量其它問題後,才可斷定!

體格

因為男性多半扮演動態的角色,並喜愛進行體育活動;因此,與爸爸有良好互動關係的孩子,其體格發展速度較好。父親大多會和孩子進行戶外的活動或遊戲,同時也偏愛一起進行關於技術和體力的勞動。

適當的運動對於孩子的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展有幫助,而這方面的發展進度也可看出與父親接觸的多寡而定。

個性 

以男性的性格而論,父親角色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斷、開朗、堅強、冒險、克服困難等特質;而這些都是女性特質中所缺乏的,也可以說是男性與女性有各異的互補個性。因此,常與父親接觸的孩子,自然會從生活中學習父親的行為方式與性格特點;除了具備媽媽的女性特質,也學習爸爸的男性優點,才會健全寶寶的人格發展。

蘇湘婷老師提供一項研究表示,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個小時的孩子,和一個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個時的孩子相比,他們的人際關係會更融洽、能從事更開放的活動、具有進取的冒險精神、懂得何為男子漢氣概相反地,缺乏父愛的孩子通常易產生情感障礙,且具有自尊心低下、容易焦慮、極端攻擊性等明顯特徵,甚至會是成人後延伸出許多不良習慣。

智力 

因為男性的思考比較理性,對於事務看待上有公平的觀念;此外,男性本身的自制力與思維靈活性強,也是爸爸對孩子智力發展的智力影響,而男孩子又比女性更具影響力。

蘇湘婷老師認為,若男孩子在童年時沒有父親角色的陪伴,很容易會因為照顧者的角色較為女性化,使孩子的認知模式女性化(情緒化、感性);相反地,與父親相處時間較長的孩子,因容易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想像力和創造意識,就有利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潛能。

性別角色

父親是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從家庭角色讓孩子學習每個人不同的性別定位;透過學習和模仿與自己相同的性別角色,並形成正確角色取向的觀念。男女孩最初都先從家庭中模仿父母,進而模仿其他的男女角色。

父親角色提供了男人的基本模式,尤其男孩子會將父親看作是將來發展自己男性特徵最實際的「楷模」;女孩子則會從觀察父親如何對待母親的過程中,了解到男人應該如何對待女人,並讓有影響女孩成人後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係。

若是缺乏父愛,男孩容易變得軟弱、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適應環境力差,甚至出現男孩女性化的傾向,長大後也較難成為人夫或人父;女孩到青春期後,則常常表現出焦慮、羞怯、無主見、內向等性格,甚至成人後容易對伴侶角色的認知不成熟而延伸婚姻危機。

PART3.「爸爸」,你可以這麼做!

蘇湘婷老師建議父親,不要忽略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佔據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嬰兒時期多以母親教育為主,但漸漸長大有學習力後,父母的責任則是各占一半的影響比例;上中學後的孩子,則是父親的教育為主而母親的影響力慢慢下降。

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後,父親不能再用「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帶過,畢竟教育孩子的確不再只有女人家的事情。音樂家貝多芬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更神聖的職責」;說明孩子是夫妻共同結晶、國家未來的棟樑,只要父母共同攜手來教育扶養,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全完整的成長。

爸爸的六項法寶 

爸爸與寶寶的相處方式一定不同於媽咪和寶寶,且父親角色對寶寶各方面的發展都存有重要影響;由於性別角色不同,爸爸與寶寶也會有屬於彼此獨特的相處方式,蘇湘婷老師提供如下:

動態遊戲 

像是「鬼臉」、「捉迷藏」、「角色扮演」等遊戲,適合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活動中可與寶寶一起戴假髮、做鬼臉、披床單、互相在臉上畫圖案,而媽咪則可擔任攝影師角色,將活動記錄下來。定時將照片製成小卡片或集結成冊,貼在冰箱、牆上都會成為爸爸與寶寶快樂遊戲的家庭記錄。

一起做運動

有空閒時間,帶孩子去郊外踏青、去公園奔跑都是很好的活動,因為爸爸是寶寶眼裡的「大力士」和「超人金剛」;教導跑步、跳躍、一起扔皮球等體力運動,會是孩子與爸爸相處時才有「特別節目」,也會成為特有記憶。當孩子在運動中感受父親角色的勇敢與力量,也會漸漸區分出爸爸與媽咪對自己的不同影響。

講睡前故事 

和孩子說睡前故事大多是媽媽的工作,但偶時也可讓爸爸充當說故事角色;而爸爸在講故事時的角色扮演也會與媽媽不同,是以有力氣的木匠伯伯、健步如飛的小飛俠等粗獷角色為主。

講講悄悄話 

媽咪因為較為嘮叨和情緒化,有時說話會讓孩子不開心或煩悶;爸爸這時就可以當兩者間的「催化劑」,和孩子說起「悄悄話」(如:為什麼生氣呢?可以偷偷跟我說嗎?),先疏解寶寶的情緒後再帶他去跟媽媽和好,全家又可恢復和樂融融的氣氛囉!

一起分擔家事

夫妻一起分擔家務,是現代雙薪家庭的趨勢;爸爸教導寶寶一起分擔家事,也順便體會媽媽做家務的辛苦。孩子分擔的家務可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開始,並學習「玩具玩完後,要將它歸位」的概念。

週末全家都在時,多陪伴寶寶進行家中事務的整潔或帶寶寶去丟垃圾;當家中的事務變成大家的責任,全家都可以從中增進感情並肯定自己身為這個家中的一份子!

當個聖誕老公公 

爸爸可將要給寶寶的禮物寄到家裡或放在床頭,並附上特製的卡片並寫「爸爸永遠愛寶寶」等字樣;待寶寶一早起床或驚喜發現禮物時,再陪伴寶寶一起享受拆開禮物的喜悅,同時傳遞愛意。

蘇湘婷 

現職:杏語心靈診所表達藝術治療中心主任、文化大學推廣部講師
學歷:聖地牙哥整合學習大學表達藝術治療證照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八、九個月大的小孩究竟該不該讓他盡情的爬,許多家長以為,讓小孩在地上爬行,很容易因為手足接觸,感染疾病,時常將他們抱在手上,不過,幼兒治療師提出了不同觀點,因為缺少爬行的腦部刺激,反而容易讓小孩成為躁動兒,更建議一天至少要爬一小時才健康。

  寶寶爬行競賽,小手小腳賣力向前衝,就是要早一步到達終點,有小朋友等不及乾脆站起來走比較快,很多小寶貝連爬都還沒學會,直接學走,幼兒治療師表示這可能會讓小朋友成為躁動兒,因為家長過度呵護,有些小朋友根本連爬都不會。

楊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